祝贺!我院张万斌教授获评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首届“就业引导名师”称号
日期:2021-12-23 阅读:2931

12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就业引导工作会议在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00号报告厅召开,beat365张万斌教授获评首届“就业引导名师”称号,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党委副书记、校长林忠钦为获奖教师颁奖。

微信图片_20211229092237.jpg

为贯彻落实《上海交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引导工作的指导意见》有关精神,发挥研究生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人使命,强化就业引导责任意识,引导研究生到高水平学术科研机构和重要行业单位就业,今年,学校首次设立“就业引导名师”奖,经过在全校导师范围内初评、学校专题评审,最终共计8位导师获评该称号。

张万斌教授近五年来共指导20名硕博研究生从beat365毕业。其中:8名博士毕业生选择高水平学术就业(含博士后),包括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日本大阪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4名毕业生选择去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基层选调就业;2名毕业生选择中国石化集团等国家重点单位就业;其他毕业生也均选择化学化工行业相关单位工作,真正地学以致用,专业报国。

图片1.png

张万斌,讲席教授,上海市手性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不对称催化和药物及其关键中间体的高效合成方法研究,在催化剂的创制、反应的设计以及药物可工业化工艺的开发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标志性和系统性成果。

开发了一系列全新理念的手性催化剂,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多例不对称催化新反应中;开辟了用于双手性中心化合物立体发散性合成的手性双金属协同催化新领域;发展了Ni和Co等丰产金属催化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其催化剂用量可低至万分之一,使这类反应有了工业化应用的可能。将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多种手性药物及其关键中间体的不对称催化合成之中,开发了一系列可工业化的高效合成新工艺。开发的“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新工艺已完成500升规模的中试,盖茨基金会与相关企业合作正在推进其产业化;薄荷醇不对称催化氢化合成新工艺被万华化学所采用,已建成年产1000吨薄荷醇的生产车间,并正在设计年产万吨级的生产工厂;自主设计开发的双环咪唑催化剂有效解决了磷(V)手性控制方面(比如核苷前药和农药)的挑战性难题,最近成功用于抗新冠肺炎药物瑞德西韦的首次不对称催化高效合成。

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及面上项目以及上海市科委、教委和经信委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等。已发表包括Nat. Sci.、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在内的高水平研究论文24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并应邀参与了4本英文专著(章)的编写工作。已有多项科研成果实现工业化应用或技术转让,其中“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入选201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和2012年上海市十大科技成果。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4)、上海领军人才计划(2016)和中国化学会首届会士(2020),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曾获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特等奖(201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等多项奖励。

 

近年来,beat365高度重视就业引导工作,积极拓展重点引导单位的合作渠道,聘请企业优秀校友、引导单位重要负责人担任职业生涯导师。学院根据学科规划布局,制定了就业引导目录清单,设立霞光奖学金就业奖,明确就业价值引领导向,鼓励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赴国防军工单位、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含选调)、央企和大型重点国企等关键领域就业。同时营造积极的学术交流氛围和健全的学业激励计划,鼓励本科生高质量深造和博士生高水平学术就业。

2021届beat365共毕业199名学生。65位本科毕业生中,70%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其中直博生6人;3名同学选择到西藏、广西、云南等西部省份基层就业。75名硕士毕业生中,53位学生继续攻读博士或到重点引导单位就业,整体引导就业率达到70%。59名博士毕业生中单位就业引导率达到79.7%,其中26名学生继续在国内外高校高水平学术就业,3名博士选择基层选调生就业,其他学生也均在国家重点单位或本行业研发岗位任职。与祖国同行,与交大同兴,beat365的毕业生选择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国家发展的各个紧缺岗位上,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交大力量。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200240
电话:021-54742893
E-mail:sjtuscce@sjtu.edu.cn

官方微信平台

沪交ICP备2010917Copyright 2020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