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做客霞光讲坛
日期:2024-07-25 阅读:8400

211A9861.jpg

7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陈小明教授做客霞光讲坛,作题为“金属-有机多孔材料催化CO2还原”的精彩报告。

211A9874.jpg

beat365党委书记吴映强致辞。他首先对陈小明院士的到来致以热烈的欢迎,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陈小明院士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其取得的突出成就,同时也介绍了霞光讲坛的由来。霞光讲坛始于2021年,以“霞光”为名,旨在纪念徐光宪与高小霞两位学长。他希望我院师生能够学习大师的思想品格,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立志成才。

 211A9906.jpg

在报告中,陈小明院士以中国“双碳“战略目标为背景,提出解决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关键在于二氧化碳的可持续转化。他强调,高效电催化转化二氧化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陈院士系统介绍了金属-有机多孔材料在电催化转化二氧化碳中的独特优势,指出通过对催化位点设计和超分子环境的调控,可以有效调控二氧化碳的催化转化路径,从而生成高附加值的C1,C2甚至多碳产物。陈院士团队还重点强调通过对限阈体系的设计调控,可以实现对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直接电催化转化,为低浓度二氧化碳和复杂混合气原料的可持续转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陈院士展望了金属-有机多孔材料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方面的工业化前景,指出需要将电解液、质子膜等相关技术与高效电催化剂设计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电催化的工业化应用。

211A9897.jpg

在交流提问环节,陈小明院士与在场的师生关于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直接转化过程以及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导电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其深厚的科研功底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热烈掌声。 

211A9877.jpg

陈小明院士的报告深入浅出,从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的基本概念、分子设计及应用入手,详细阐述了MOF及相关金属-有机多孔材料在催化二氧化碳还原转化中的独特优势,显示了先进功能材料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中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科学家卓越的科学创新能力和强烈的使命感与担当。精彩的报告让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

 

嘉宾介绍:

陈小明院士分别于1983年、1986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中山大学化学学院任教、1995年起任教授至今。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事功能配位化学与晶体工程研究,主要涉及配位聚合物、金属-有机多孔材料等的设计与合成、结构与吸附与分离(例如烯烃、CO2,等重要工业气体分子吸附分离)、催化(例如CO2转化等)、光电磁等功能研究。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创制了由简单易得的咪唑衍生物分子与锌离子构筑的具有天然分子筛拓扑结构、且有永久性孔洞的金属-有机多孔(MOF)材料(包括2-甲基咪唑锌盐,简称MAF-4,也叫ZIF-8),该材料是迄今国际上研究、应用最多的MOF材料(国内外相关论文超过1.2万篇)。近年还创制了系列耐高温有机-无机杂化高性能含能晶态材料,并进入实际应用。已在包括Science、Nature Synthesis、JACS、Angew. Chem.、Nat. Sci. Rev.、Research、 Adv. Mater、Acc. Chem. Res.、Chem. Rev以及Chem. Soc. Rev.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70多篇。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2012年)、日本配位化学会国际奖(2020年)等学术奖励,2014-2023年连续10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用化学家名录。

 

撰稿:陈昕宇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200240
电话:021-54742893
E-mail:sjtuscce@sjtu.edu.cn

官方微信平台

沪交ICP备2010917Copyright 2020 beat·365(中国)-官方网站